2024 年 11 月 24 日在线证劵融资平台,南开大学发出讣告,中华古典诗词研究专家、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叶嘉莹溘然长逝,享年 100 岁。消息传出,全网哀悼。
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,中国最后一位“穿裙子的士”,叶嘉莹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教学,获得了使古典诗词于当代“再生”的赞誉。她用古典诗词的光芒,为无数人在心中点燃了一盏明灯,温暖了时光。
与诗结缘,情系祖国
叶嘉莹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,三四岁时,父母就开始教叶嘉莹背诵古诗,认识汉字。
叶嘉莹曾自述道,小时候她的家庭特别平和、安静,“无论是我伯父、父亲,还是伯母、母亲,甚至于连佣人之间,大家讲话都是心平气和的。家里永远都很安静,可以听得到蝉鸣和蟋蟀叫,再有就是人的读书声了。旧时家里古典诗词的氛围确实对我产生了极深的影响。我的知识生命和感情生命都是在这里孕育的,这大概是我为什么会终生热爱诗词,并一生从事古典诗词研究和教学吧。”
实盘配资炒股是指投资者通过向配资公司借入资金,以放大自己的投资本金进行股票交易。配资公司通常会提供2-10倍的杠杆,这意味着投资者可以借入2-10倍于自己本金的资金进行交易。
* **资金放大:**配资实盘炒股可以放大投资者的资金,从而提高潜在收益。
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,叶嘉莹开始了她的人生诗之旅。院子里种的花,引得蜜蜂蝴蝶飞来飞去。深秋黄昏的时候,有一只白蝴蝶被冻得飞不起来。15岁的叶嘉莹想起庄周梦蝶的故事,写下她平生第一首诗《秋蝶》:“几度惊飞欲起难,晚风翻怯舞衣单。三秋一觉庄生梦,满地新霜月乍寒。”
在此后的人生中,叶嘉莹与古典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1941年,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,专攻古典文学专业,从师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,并深得顾随教授的赏识。
1945年叶嘉莹大学毕业,开始了教学生涯,相继执教于台湾大学、辅仁大学、淡江大学,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专业人才。
上个世纪60年代,叶嘉莹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、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,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用英语讲授中国古典诗词的中国学者之一。
自1969年,叶嘉莹迁居加拿大温哥华,受聘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,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首位中国古典文学院士。
1974年,叶嘉莹终于盼到了重回祖国大陆的时刻,将近三十年的分别,叶嘉莹再次踏上了多少次只在梦中出现的故乡土地。叶嘉莹一口气写了1878字的长诗《祖国行》:“卅年离家几万里,思乡情在无时已,一朝天外赋归来,眼流涕泪心狂喜……”
1977年,叶嘉莹再次回国,走遍了祖国从南到北的山山水水,当听到导游也在一首首地背唐诗时,她心中的诗情再次掀起了波澜,叶嘉莹深深地感到祖国的诗根仍在,诗歌不死,于是向中国政府提出申请回国讲学,1979年得到批准,从此开始了每年利用假期回国讲学的忙碌生涯。
二十多年来,叶嘉莹应邀到北京大学、南开大学、天津大学、南京大学、复旦大学、四川大学等几十所大学讲学古典诗歌,受到学子们的广泛欢迎和赞许。
2013年,因年老不能再越洋奔波,叶嘉莹决定正式回国,定居南开大学。
在2018年的全球南开校友会会长论坛上,94岁的叶嘉莹将自己的全部财产3568万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,用于设立“迦陵基金”。
在长达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中,叶嘉莹言传身教,培育出了一大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栋梁之材,这些学生犹如繁星点点,散布在世界各地,继续传承和弘扬着中华诗词文化的火种,让诗词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
生多苦厄,“弱德”之美
叶嘉莹半生飘零,饱经忧患,而诗词是她最大的精神支柱,带着她多次度过人生的难关。叶嘉莹说:“其实我一生经过了很多苦难和不幸,但是在外人看来,我却一直保持着乐观、平静的态度,这与我热爱古典诗词的确有很大的关系。”
1937年,北平沦陷,叶嘉莹的父亲跟随国民政府迁往后方。与父亲断了联系的她和母亲、弟弟四处避难,靠混合面充饥度日。关于那段时光,叶嘉莹说:“物质生活的艰苦我是可以坦然面对的,真正难以承受的是精神感情方面的苦痛。”她说的精神上的苦痛,是指母亲的去世。就在叶嘉莹入读辅仁大学时,母亲的腹中长了肿瘤,舅舅带其去天津看病,但母亲不放心他们姐弟俩,执意早早返回,结果在返程的火车上撒手人寰。那是叶嘉莹人生中最痛苦的时刻,她写下“凄绝临棺无一语,漫将修短破天悭”,八首哭母诗句句带泪,深藏叶嘉莹对母亲的思念之情。
1948年,叶嘉莹随丈夫渡海来到台湾,丈夫因思想问题入狱,几年后出狱,却因长期囚禁性情扭曲,动辄暴怒。为了老父和两个读书的女儿,叶嘉莹寄人篱下,辛苦教书维持整个家庭,极尽忍耐,常噩梦连连,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。这时,又是诗歌发挥了神奇的作用。王安石的一首诗,给了叶嘉莹当头棒喝。“风吹瓦堕屋,正打破我头。瓦亦自破碎,匪独我血流。众生选众业,各有一机抽,切莫嗔此瓦,此瓦不自由。”她告诫自己:不要怨天尤人,对待郁郁不得志的丈夫,要宽容忍让。而她这一忍,就是一辈子。
1969年叶嘉莹携全家迁居加拿大温哥华。1976年3月24日,长女言言与女婿永廷以车祸同时罹难,又一次给了她沉重的打击。料理完女儿女婿的后事,她闭门不出,日日哭泣,写了10首哭女诗。“平生几度有颜开,风雨逼人一世来”,“痛哭吾儿躬自悼,一生劳瘁竟何为”,她叹命运不公,反思劳瘁一生的意义。经此一难,叶嘉莹突然觉悟到,“把一切建在小家、小我之上,不是一个终极的追求和理想。”这促成了她最终决定回到祖国,将所有的身心投到中国的古典诗词教育中。
身世浮沉,历经人世沧桑,这使得叶嘉莹在品读诗词时,常感人所未感,悟人所未悟。在诗词中,她发现了一种“弱德”之美。“弱德”不等同于“弱者”,“弱德”是有所坚持、有所承担,不被苦难所裹挟、迷失方向;在漂泊中,依然能凭诗词持守,成全自己。她的“弱德”,是女性坚强之美。
教书授课,桃李天下
叶嘉莹一生获得了学者、教师、诗人等众多名号,但她说自己首先是教师,其他的都排在这后面。教师,这是她最重要的职业。诗词,这是她最重要的课程。这些都是诗带给她的。她把自己活成了别人诗中的模样。
叶嘉莹生前曾多次表示,自己是一生一世都以教书为工作、为事业的人。在《红蕖留梦:叶嘉莹谈诗忆往》一书中,她写道:“我是一个很平常的人,而且胸无大志。所以大学毕业后,就老老实实去教中学……我的研究也从来没有什么预定的理想目标,我只不过是一直以诚实和认真的态度,在古典诗歌的教研道路上不断辛勤工作着的一个诗词爱好者而已。”
诗词几乎是叶嘉莹生活的全部,给年轻人讲古典诗词成了她最愿意做的事。即使到了90多岁高龄,腰腿有疾的她依然选择站着讲课。她说,这不仅是对诗词的尊重,更是对学生的尊重。
叶嘉莹讲诗和其他老师不同,她不像是读诗,而像是在唱诗。她提倡读诗词要合乎平仄,她通过纯正的吟诵,在声音中情通古人,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独有的韵律之美和意境之美。讲台上,她时而吟哦、时而讲解,常常不自觉地抬起左手画着圈,像是在应和诗歌的节奏。
台湾作家陈映真曾说:“她能在一整堂课中以珠玑般优美的语言,条理清晰地讲解,使学生在高度审美的语言境界中,忘我地随着叶教授在中国旧诗词巍峨光辉的殿阙中,到处发现艺术和文学之美。”
作家白先勇也说,“听叶先生讲杜甫的诗,五十年后依然感动,我想叶先生对我的影响,一直延续到了今天。”
诗人席慕蓉说:“叶先生讲课的时候,那个感发的力量,当她介绍李白的时候,李白就很骄傲地出来了;当她介绍杜甫老年的诗歌的时候,杜甫就真的老了……老师一开始讲辛弃疾,我们所有在场的人都觉得有一种雄浑的气势逼人而来,好像就是辛弃疾的本尊来了,跟我们说他的蹉跎的一生。”
叶嘉莹将诗词视为一生的信仰,把传播中国文化作为己任,捐出了尘世中的一切,只给自己留下一颗莲心。她曾说:“我想在我离开世界以前,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世界,留给那些真正的诗歌爱好者。”
在叶嘉莹去世后,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评价道:“无论流离还是安顿,无论战乱还是和平,她都用诗歌安放生命中最深的情感,仿佛大雪中盛开的梅花,迎风怒放,芬芳不绝。我们追思叶先生,不禁想到,她不只是一个学者,也是一位‘时间的拾荒者’。她为我们拾起的是唐宋的月色、明清的秋风,是李白的酒杯、杜甫的疼痛,是无数被现代忙碌所遗忘的美与哀愁。在她的讲解中,我们感到古人的笔触不再遥远,它们像一场场春雨,浸润我们的内心。”
百年人生,先生千古!世间再无叶嘉莹,但诗歌文脉永相续!
最后,一起来欣赏几首叶嘉莹先生的诗词,让古典诗词的薪火相传下去。
咏莲
哭母诗八首(其二)
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证券配资利率_证券配资工具_证券交易系统观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