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这辈子有两个身份,一个是世俗的李叔同,另一个是僧的弘一法师。
他义无反顾地活成了世人眼中的传奇,用学生丰子恺的话说,他是一个“十分像人的人”。
他属于我们的时代,却跳到红尘之外去了。
尝遍人间滋味,最后在佛理中找到归宿,真正活出了大欢喜,并且为世人留下了大智慧。
物忌全胜,事忌全美,人忌全盛。
有的人把这句话理解成:事情发展到极致,自然要走下坡路。
但我认为不完全对。
李叔同一定知道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所谓“完美”,所以他要表达的意思应该是:
你不应该要求事情发展成完美的样子,你也不该要求自己变得完美。
因为根本不可能发生,你还会把自己折腾的很累。
对于一个人来说,好坏是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获得的。
所谓“完人”,大概就是符合所有人的审美,但是这可能吗?
有的人喜欢恬静,有的人喜欢热闹,有的人爱吃辣,有的人爱吃甜。
要迎合所有人的胃口,那么你究竟是谁呢?让所有人都喜欢的人,大概是那种最没有自我的人。
还有一些人,试图在这个世界上寻找这样完美的人。
比如择偶的时候,要人家长得帅,家里有钱,要聊得来,还要温柔体贴,不吸烟不喝酒,温柔带点小霸道。
然后嘴上说着自己“要求不高”,因为这些都是“标配”。
大概是韩剧看多了吧,人设遍地的时代,给人造成的误解真心不浅。
所以,弓不可拉太满,须知留余地给他人以立足,给自己以转身。
大着肚皮容物,立定脚跟做人。
意思就是,待人接物的时候要放宽心,在做人这件事上还是要脚踏实地,锱铢必较。
我们在日常生活中,或者工作中,跟别人意见不同是很常见的事情。
你会发现,不够成熟的人往往喜欢在别人身上找原因。
比如,有一对夫妻因为一点小事情吵架了,妻子脸色大变,说了一句很重的话,丈夫气的整个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。
第二天到公司,同事发现了丈夫脸色不好,问他怎么了。
他把昨晚的事情说了一遍,责怪妻子不可理喻。
谁知同事反问了一句:你若宽宏大量,为何会气成这样?
我们总是期望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,而很多时候也会忘了用同样的标准要求自己。
清代思想家郑板桥曾说过“吃亏是福”的言论。
跟别人相处的时候,时时设身处地,理解别人。
做人,太精则无路,太苛则无友,但是,这种精神不应该放在自己身上,对待自己越苛刻越好。
俗话说得好,严以律己,宽以待人,说的就是这个意思。
律己,宜带秋气:律人,须待春风。
何以息谤?曰:“无辩。”何以止怨?曰:“不争。”
如何平息诽谤?答:不用辩解。如何制止怨恨?答:不解释,清者自清,明者自明。
相信大家都有过被误会的经历,那感觉真的不好受。
百口莫辩,说了一堆还要被人说你狡辩。所以,很多人选择了沉默。
这其实不乏为一个明智的选择,其实,背后的原因还挺深奥的。
这个社会究竟是三人成虎,还是清者自清?
有时并不取决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,而是取决于事态。
所谓“势”是——天有春夏秋冬,人有喜怒哀乐。
凭你一己之力,是无法说服多数的。
那么,难道这世上就没有坚持真理的意义了吗?当然有,时间会证明一切。
解释不清楚的事情,就让它过去吧。
事实上,如果你在当下过于执着就会适得其反。
不愿意相信你的人,你说多了,正中他下怀:
“看,他急了。”;你不说,他也开心:“你看,他心虚了。”
所以,在这个人言可畏的社会,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问心无愧。
弘一法师面对世人的非议,他只是低头诵经,一座山隔出了两个世界。
不照样诵出了好名声吗?
中国游泳运动员覃海洋(右)在运动员村中。中国日报记者 魏晓昊 摄
弘一法师离世整整77年,至今人们还没忘记他。
他写的《送别》,创作于1915年,从民国传唱到了现在。
朴树在翻唱时流着泪说:“如果歌词是我写的,我当场死那儿都可以。”
李叔同真正把每件事情做到极致,然后一次又一次转身,与世界告别。
问:什么是修行?
答曰:什么不是修行?
所谓修行,不是改变世界。
脚踏实地,做好每件事,读好每本书;
身体力行,兑现每个诺言,爱好每个人。
这就是修行。
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证券配资利率_证券配资工具_证券交易系统观点